中国海外青训的崎岖之路

时间:2021-03-19       来源: 中国体育发展网

  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讨论另外一个问题:中国国内的青训究竟能不能培养出像样的人才?我觉得现阶段倒并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数量不足的问题。我记得当年鲁能足校98一代非常被外界看好,当时媒体说得最狠的话是:要是这一批没出一大批人才,那就是人种的问题!结果是什么呢?即使有U23政策的撑腰,这批队员也没多少中超出场的机会,那这是人种的问题?肯定不是,这肯定还是自己青训的问题

  蒿俊闵是鲁能最好的国内球员,谁能接过他的枪?

  东亚人的身体素质相对于欧美人确实不适合对抗性强的运动,但是通过科学的训练,一样可以出现顶级的球员。孙兴慜这样的我们不谈,就是在国内,单单以身体素质而言,董方卓就是几十年以来中国最好的球员,他一样可以去欧洲联赛竞技。事实上,欧美的联赛和青训并不排斥亚洲球员,只要你拿出实力,该签约的签约,该给主力位置的给主力位置。中国的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有足球天赋的人,而在于踢球的人太少,以至于即使有这样的人存在,也没有机会可以冒头。

董方卓

  而与国外的青训合作,我们无外乎就是请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路。

  说到请进来,我们不得不提到前几年的成都谢菲联。当时他们曾经有过一个很有意思的青训计划,就是由英方的教练出面,每年在成都的小学全面挑选球员,然后带去英格兰培训,但是这个计划很快搁浅了,因为英方并不愿意支付所有学杂费用,如果是这样,每年成都谢菲联就要付出很大一笔费用用于球员食宿,但如果全部是自费的,当地又会有几个家庭能负担得起?所以这个计划最后仅仅开了个头就不了了之了!

曾经的成都谢菲联

  我要说,谢菲联的想法是很有建设性的。整个英格兰人口5500万,成都人口1600万(还是常住人口),一座中国的城市就等于三分之一个英格兰的选择面,谢菲联等于找到了一座金矿,然而问题在于,在英格兰给你挑选的矿石已经经过了筛选,而在中国,都是原石,而这一切的源头只在于四个字的差别:足球普及!

青少年的足球

  我们不能说成都谢菲联做错了,而只能说一家足球俱乐部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整个国家不怎么爱踢球的现状,是非常徒劳的,而这种“徒劳”恰恰是因为我们有些部门应该“有劳”却没有造成的——看着我的女儿在家里练习足球操,我的心里真的五味杂陈!

足球操,我C

  但是中国的足球人并没有放弃,他们又选择了一条走出去的路。徐根宝指导在卖掉东亚队之后曾经购入了一支西乙2的球队,这支球队还曾经升级到西乙(就是武磊现在所在的那个级别),但是在一年后,徐指导就卖掉了这家俱乐部。经济上的问题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另一个原因似乎没有人提及:西班牙,或者说整个欧洲的青训体系,是一个开放式的,全部交给市场去检验最后结果的体系,而那并不是徐指导或者说中国俱乐部可以接受的。

徐指导

  当年徐指导的如意算盘应该是:从根宝基地挑选好的球员去自己的西班牙俱乐部,在那里训练比赛,从而达到提高球员水平的目的,可是他过去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西班牙的梯队就要求挂名俱乐部,也就是说,只要去西班牙,徐指导就可能失去这些年轻球员的所有权。

徐指导

  中国足校对于自己培训出来的球员具有首签权,这个权力确保了中国的球员必须要为培训自己的足校(或背后的俱乐部)至少效力三到五年,如果不愿意,则会面临两年无球可踢的惩罚。而欧洲俱乐部的青训球员到了14岁就可以签学徒合同,这是欧洲独有的一种制度,青少年球员在这种合同的保护下,既享有未成年人的身份,又受到用工制度的保护。但是这份合同同时也将这名青少年球员彻底推向了市场,而博斯曼法案又确保了球员的意志在整个转会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这样的情况下,一直受国内政策保护的俱乐部又怎么会愿意继续待在国外呢?

转会等于失去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上港俱乐部和德国汉堡俱乐部的合作上。当年汉堡曾经提出的合作条件之一,是让上港的年轻球员可以踢上德国的青年队联赛,但是这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那个那些青训球员必须和汉堡签约,上港怎么可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最终在汉堡的合作以失败告终。这里我又不得不说到孙兴慜。孙兴慜自费在汉堡试训后,拿到的合同,恰恰就是我之前说的学徒合同,这也是他后面一系列转会的开始。

汉堡是孙兴慜职业的开始

  所以中国的海外青训之路之所以那么崎岖,问题在于我们对于青训的认识一直很模糊,这种模糊的主要成因是中国足球的普及不够,所以在中国青训不是一种娱乐和放松,而完全是职业体育的一部分,大家挤破头过独木桥,类似于另外一种形式的高考。而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之下,足协只能制定有利于足校或者俱乐部的政策。而这个完全脱离市场的政策,正让我们和国外优秀的青训体系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