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退役的决定,让中国足坛陷入一片唏嘘。

时间:2020-06-15       来源: 中国体育发展网

  陈涛退役的决定,让中国足坛陷入一片唏嘘。15年前的世青赛,那个对阵德国上演梅开二度,那个跟梅西同时入选最佳11人的天才少年,仿佛就是昨日的回忆。可如今,一段职业生涯的结束,也是对于中国足球的一种拷问:中国足球到底能不能容下天才?

  2005年世青赛,那支国青超白金一代里,陈涛无疑是灵魂人物:4场比赛,3球3助攻,在中场位置的最佳评选中,甚至挤掉了小法、大卫-席尔瓦等人。20岁的陈涛,顶着“20年一遇的天才”这样的头衔,承载着数不尽的期待上路,仗剑走天涯,去看世界的繁华。

  然后,沈阳金德的蛮横管理成了陈涛职业生涯的噩梦,再加上中国足协设置的转会制度枷锁,陈涛在最好的年纪被无情封杀,被消耗的是身体,被折磨的是心理。一切的乱象重重叠加,导致陈涛的留洋大门彻底被封死,在22岁的年龄走上了职业生涯下坡路。

  即便到了不得不彻底说再见的此刻,陈涛也才35岁,很多人在这个足球依旧延续着足球梦,但我们印象中的那个陈涛,已经离开了中国足球主流视线好多年。从中超到中乙,从炙手可热到无人问津。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说,从05年世青赛、07年土伦杯之后,陈涛就已经慢慢丢掉了那些被寄予的厚望,在中国足球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迷茫,越走越无奈。相比退役的决定,更让人扎心的,是陈涛被问到是否会让儿子继承自己衣钵时,给出的回答,“坚决不会,没这个胆量。”看得出来,陈涛是被中国足球伤透了心,才会说出如此决绝的话。

  陈涛的话,带着主观的情绪,但同样也是一种客观的问题揭露。一个孩子踢到职业级别,是一次百里挑一的历练,但是随便几个决策便可能改变球员的一生。这样的赌博,很多家人都不愿意做。陈涛深有感受,因为他自己便是受害者,他不想让儿子有朝一日也遭遇自己曾经的经历。

  我们这些年一直在反问,如果陈涛没有被太多的球场外闹剧牵扯,他有没有可能成为中国足球这20年来成就最高的球员?如果当年克劳琛没有被迫下课,如果85一代都能够在健康的环境和正确的轨道上发展,这批人能带领中国足球到达一个什么位置?这样的如果,在中国足坛可以抛出一大箩筐。

  只是,这世界从来没有如果,中国足球不可能给你如果。陈涛是那支超白金国青队中的不幸儿,而那支队伍中,诸如郜林、冯潇霆依旧奋战在中超赛场,从俗世价值观来看,他们是幸运儿,赶上了资本强势入围的年代,收获了满满的荣誉和巨额的财富。只是从上限来看,陈涛本该比他们更高,他更是中国足球最需要的“大脑”,更匹配得上“天才”这个称谓。

  陈涛职业生涯的陨落,是中国足球那个混乱不堪的年代,无止境内耗的牺牲品。中国足球太渴望这样才华横溢的天才,但是中国足球却也容不下这样的天才,因为牵扯到太多的利益关联,从制度到市场,太多不纯粹的动机交错,一个又一个“天才”成了被用来博弈的棋子,这样的故事不断被重复。

  我们总调侃,中超球员收获的天价薪酬让近邻日韩球员羡慕不已,但其实别人的制度保障和培养体系,才是让我们相形见绌的。孙兴慜、李刚仁、南野拓实们,能够在包容、开放的氛围里,早早踏上留洋之旅,潜心耕耘,最终闯出一片天地,而不是如陈涛所经历的那般被阻碍留洋,再比如最近这两年出口转内销的扭曲式留洋。

  当然,我们也必须客观公正地看待:行政手段过于干预市场的时代已慢慢过去,中国足坛转会制度已接轨世界,陈涛式的悲剧,发生的概率在变低。只可惜,当大环境好转,我们却未能再遇上陈涛那般的天赋和球商。等到下一个陈涛还要多久?我们没有答案;等下一个陈涛出现,我们能不能不再重蹈覆辙?我们同样没有答案。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词的有序构成,对于中国足球是一件奢侈品。